史光之鉴||牛年漫话山西牛文物,牛转乾坤“真牛”(一)
九州文脉§§第040期
牛年漫话山西牛文物,
牛转乾坤“真牛”
题记: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魂,而耕牛呢,又是农耕文明的底色和标杆。自古以来牛在中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堪称图腾。
运城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农耕文明有着深厚的渊源,嫘祖养蚕、舜耕历山、后稷稼穑等等,远古文明光耀华夏。而牛耕又赋予这片土地以丰盈的人文。1959年山西平陆枣园汉墓中出土的多幅壁画反映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其中的牛耕图是汉代晋南地区牛耕先进水平的最好证明,画面上绘一农夫驱二黑牛翻田的情景。关于此图,李发林先生认为“平陆犁耕图只画一人操作,而记载三人,可能是画工省去二人,也可能由于早已经学会用牛环穿牛鼻子的技术,能顺利控制耕牛了”,对是否是一人操作还不甚确定;而张振新先生认为:“汉代的牛耕方式最初是二牛三人,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两人在前各牵一牛,一人在后扶犁耕作;另一种是一人在前牵二牛,一人在单长辕的一侧控制犁辕,调节犁铧入土的深浅,一人在后扶犁;西汉晚期,由于出现了可供调节深浅的犁箭,便取消了掌辕人,又随着使用耕牛技术的进步而取消了牵牛人,因而演变为二牛一人 ”;仔细观察平陆壁画,可以看出其中表现了步犁结构的一部分,虽未画出辦土(犁镜)以及铧冠,但犁铧、犁底头、犁箭、犁镜、梢耙、犁衡都可见。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的另一幅壁画画面上一农夫驾一黄牛用耧车播种,耧斗下的三足尚可看见。耧车在播种时,由一牛牵而一人扶,种子盛于耧斗,耧斗通空心的耧脚,且行且摇,种子乃自下;它同时完成开沟、下种、覆土三道工序;一次能播种三行,且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在干燥的黄土高原实行起垄条播有明显的优越性,既省种子又利于保持水分。《农业技术史稿》说:“耧车是我国早在2000多年以前最先发明的畜力条播器。它是继耕犁之后我国农具史发展上又一重大发明。”而考古发现,铁铧及铧范在晋南的大量出土,表明牛耕在汉代河东郡已推广使用。《汉书·食货志》说赵过发明用“二牛三人”的“耦犁”并“教民相与庸挽犁”,众多的考古资料也显示了汉代到了“二牛抬杠”这种较为先进的耕作阶段。
图一:平陆枣园汉墓牛耕图壁画(摄于运城博物馆)
图二:平陆枣园汉墓牛耕图壁画三足耧车复原图(摄于运城博物馆)
临汾作为“舜都平阳”的人文之地,留下了一座罕见的牛王庙,现仅存大戏台。为牛立庙,这是牛崇拜的物质反映。牛王庙戏台位于临汾市尧都区魏村镇魏村,亦称舞楼,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3),后因大德七年(1303)平阳地区大地震损坏,至治元年(1321)维修,明、清两代屡有修葺。戏台采用乐楼形式,为木构亭式舞台,平面呈正方形,三面有墙,正面当台口,无前后场之分,还保留着宋金乐亭旧制。戏台台基高1米,台身面阔7.45米,进深7.55米,建筑结构为“井”字形框架,顶部有单檐歇山顶或十字歇山顶两种形式,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一座木结构戏剧舞台,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的宝贵的实物资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三:临汾牛王庙戏台
牛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著名艺术家、清华大学教授、“世界和平艺术家”韩美林先生在辛丑牛年来临之际,创作出四季牛青铜雕塑艺术品。2020年12月21日,“美林的世界在深圳—韩美林艺术展:天·地·人·和”、“美林的世界在深圳—韩美林生肖艺术展”,分别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南山博物馆隆重开幕。当晚,“益+艺”感恩夜活动在深圳温情举办。在感恩夜活动现场,韩美林的最新雕塑组合作品《四季牛》亮相首发。《四季牛》雕塑组合由四件青铜雕塑组成,分别名为:《春之勤奋》《夏之耕耘》《秋之砥砺》《冬之前行》,它们的造型源自韩美林最新的辛丑年贺年邮票和明信片的同款设计。以牛为题材的作品,无论是在水墨画、卡纸画,还是在陶瓷、雕塑、设计中,韩美林心中的牛,永远是淳朴、善良,又充满奋进与生机的形象。韩美林曾说:牛是财富、勤劳的象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放在牛身上,是再准确不过了;“舔犊之情”讲的也是牛;犟脾气说的也是牛,任何事情都能坚持下来。我为什么要画牛?它身上的品质太多了。牛的一辈子,从皮到毛到肉,到一辈子活的力量,都给了人类。大义情怀,牛行天下。令人欣喜的是这四款牛雕塑在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艺术馆展出,为河东平添“牛”。
图四:韩美林-春之勤奋
图五:韩美林-夏之耕耘
图六:韩美林-秋之砥砺
图七:韩美林-冬之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在国家的层面上,为牛的价值信仰鼓与呼。
2021年,是农历牛年。牛年被赋予更多美好的期望,牛转乾坤,好运如虹,国泰民安等等。山西作为文化大省,与牛有关的文物,见证和诉说着晋善晋美的故事和情怀。现选取部分山西的牛文物,感受“真牛”山西。
一、河东牛:汉韵唐风
说起河东牛,最牛不过永济蒲津渡的唐代黄河大铁牛。
黄河大铁牛,亦称开元铁牛、唐代铁牛,是唐代铸造文物瑰宝。位于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年),为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而铸。元末桥毁,久置不用,故习称“镇河铁牛”。因黄河变迁,逐渐为泥沙埋没。
1989年出土。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四尊铁牛是我国发现的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图八:黄河大铁牛
运城博物馆藏有一件汉代灰陶牛,平陆县博物馆也藏有一件汉代绿釉陶牛,该文物由平陆县公安移交。这两件文物陶牛作为河东汉代物质生活的见证,在运城博物馆举办的“河东汉风—馆藏汉代文物展”展出。这个艺术大展精选了170余件汉代文物,分“股肱要地”“农耕风貌”“生活印迹”“魂兮归去”四个单元,从地理形势、农耕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引领观众跨越千年时光,感受《秋风辞》的文采风流、田园景象的欣欣向荣、物质生活的充实富足、精神世界的瑰丽多彩。
图九:运城博物馆藏汉代灰陶牛
图十:平陆博物馆藏汉代绿釉陶牛
“河东”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左传》,泛指山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秦、汉时设河东郡,所辖区域相当于今天的运城、临汾两地。魏晋时期,河东郡被分为两部分,南为河东郡,北为平阳郡,所以现在人们所说的“河东”特指运城。牛文物里的汉韵唐风,就是河东大地经典的人文。
二、牛车:古代的宝马
在山西众多的牛题材文物中,牛车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1.铜牛车
时代:北齐(550—577年)
规格:通高20厘米,通长30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1987年,由山西省公安厅移交山西博物院。
不仅是南北朝时期乘车制度的物证,也是一件见证当时青铜冶铸和车辆机械制作技艺的车辆模型。
图十一:北齐铜牛车
2.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陶牛车
时代:北齐。
规格:车高31.2厘米,牛高23.2厘米。
国家一级文物。
1955年太原圹坡出土。
车辆有圆拱蓬,车厢短宽,前面有栅栏,车厢入口在后部,无门。
图十二: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陶牛车
3. 北魏毡帐式陶牛车
时代:北魏。
规格:长48.2厘米,宽19.3厘,高21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国家一级文物。
2013年大同市平城区恒安街北魏墓出土。2013年入藏大同市博物馆。
图十三:北魏毡帐式陶牛车
4. 翼城县博物馆藏唐代的铜牛车
车前有直辕,车轮可转动,车厢呈封闭式,铸造制作精巧精美。和山西博物院藏的北齐铜牛车形制极为相似,说明北齐时期的牛车形制和乘车制度对唐朝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十五:北齐红陶牛
图十六:北魏釉陶牛
图十七:北魏釉陶牛
图十八:牺尊
(未完待续)
九州 文脉——让您领略文化脉络
胡春良
中国铸造协会艺术分会专家
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
运城市作协会员,夏县作协副主席
夏县诗联学会副秘书长
数十年来,先后在
《铸造》《中外文化交流》
等媒体杂志发表五百余篇学术论著
参与编写《中国铸造发展史》
《艺术铸品鉴赏制造技术》《山西铸造史》
等专著。入编出版《中国实力诗人诗选》
《溪水是有艺术的生命》
等多部诗集,并创作发表了千余篇文学作品
《青春诗刊》编辑、驻站诗人。
5.痛悼袁隆平院士
4.诗集选登||溪水是有艺术的生命(一) 爱需要丰满 ,五月一样长满翅膀
3. 胡春良‖枯荷池塘
2.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郎中出自夏县
JIUZHOU
推荐阅读
本期统筹:夏野 编审:九州赪城
责任编辑:马建峰
翰墨九州 深邃要千古 淋漓染天下
相秋喜:蚩尤的传说
将跨领域合作扩展至极致的抽象探索
JIUZHOU
阅读,让我们的眼界更宽阔
滴水汇川
主编:夏野
执行主编:九州赪城
宣传部长:苗雨
编辑:苗雨 南极晴雪 马建峰 凌云燕
有声朗读: 苗雨 王雪梅
编委: 夏野 苗雨 南极晴雪 九州赪城
马建峰 梅子 凌云燕 浪淘枫哥 江湖人
刊头题字: 董志安
投稿邮箱:2877536661@qq.com
☪北京 •南沙河畔芳华苑32号
九州文脉
理念|良知|勇气|容纳|创新
九州文脉
理念|良知|勇气|容纳|创新
九州文脉感谢您的赐稿
1、收稿邮箱:2877536661@qq.com
注明:投稿时请写明文体、种类(散文、诗歌、小说、历史、摄影、油画、朗诵等);
2、凡投稿,须是没有在其他公众平台编发过的原创作品。
3、诗歌、微散文、微小说:3—10首;散文、随笔、杂文、文学评论:1500—5000字;短篇小说、报告文学:3000—8000字;影视文学、戏剧、中、长篇小说:可连载。书法、美术、篆刻:3—10幅。
4、欢迎针对本平台作者作品的评论与读书心得!
5、投稿请附200字简介,1—3幅生活照,并加编辑微信:y2877536661,以便联系。如有合适配图,更佳。
6、文责自负,严禁抄袭。